提到火锅,你第一反应是重庆?错!2020年贵阳就以「人均火锅店数量第一」把重庆甩在身后——2024年大众点评必吃榜贵阳28家上榜店,火锅占11席;街头随便逛,红酸、白酸、虾酸、臭酸锅底能绕你三圈,豆米、豆豉、牛瘪这些「怪味锅」更是本地人日常。
更绝的是性价比:30 - 40元/人能吃「蔬菜+蘸水+米饭+锅底」无限自助,57元2 - 3人豆米火锅套餐能让一线城市游客哭着喊「回本」。贵阳人把火锅吃成了「民生刚需」,也把火锅卷成了「地狱难度」——在这里开火锅店,没点绝活根本活不过三个月。
02.「一碗肠旺面+一杯咖啡」,贵阳年轻人的「早C晚A」有多野?贵阳的餐饮从来不是「非土即洋」,而是**「土到骨子里,洋到灵魂里」**:老巷子里的肠旺面摊旁边,可能藏着一家拿过世界冠军的精品咖啡馆;早餐吃脆哨面配折耳根,下午就能喝到「茅台咖啡」「折耳根美式」——这种「你以为在欧洲,其实在贵州」的反差感,成了贵阳最毒的「城市滤镜」。
展开剩余76%数据更狠:贵阳660万人口,却有3000家咖啡馆、1200家精酿酒吧,咖啡密度超上海,精酿逼近北上广。本土品牌占80%市场,「乔治队长」拿了世界冲煮冠军,「对的咖啡」靠茅台咖啡出圈,连「打飞的去贵阳喝咖啡」都成了咖啡控的「朝圣之旅」。
03.连锁店的「坟场」,夫妻店的「天堂」:贵阳餐饮为什么不卷?在贵阳逛大街,你会发现80%的品牌都「没见过」——Manner、Tims、M - stand这些一线连锁,在这里根本「活不下去」;瑞幸、库迪虽有店,但本土咖啡品牌占了70%份额。不是外来品牌不行,是贵阳本土风味「自成闭环」——豆米火锅的香、烙锅的脆、肠旺面的鲜,都是刻在本地人DNA里的「本味」,外来品牌根本「打不进去」。
更妙的是夫妻店的「野」:老城区居民楼下的粉店,老板既是厨师又是房东,房租便宜到「赚的都是纯利」;巷子里的烤豆腐摊,几个陌生人围坐就能聊到凌晨——这种「没有标准化,只有烟火气」的生态,让贵阳成了「连锁品牌的坟场,小馆子的天堂」。
04.越夜越贵阳:夜间餐饮占比70%,这里的人「嘴比闹钟还忙」凌晨11点的青云市集,比长沙黄兴广场还热闹——烤豆腐的烟、酸汤的香、精酿的泡沫混在一起,年轻人举着冰浆逛摊,中年人围着烙锅划拳。2024年贵阳夜间餐饮营收190亿,占比70%全国第一——什么叫「嘴不打烊」?贵阳人用行动告诉你:白天上白班,晚上「嘴上班」。
更绝的是「松弛感」:夜晚的街头,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路边小摊,陌生人能围着烤豆腐摊聊得像老友;小红书上的「贵阳City Walk」攻略,核心是「白天看马喽(黔灵山猴子),下午喝咖啡,晚上喝精酿」——这种「娱乐至上、吃喝万岁」的精神,比长沙更「反内卷」。
05. 贵阳能成「下一个长沙」吗?它有5张「王炸牌」把贵阳和长沙放一起,你会发现「都是年轻人的城」:贵阳人口净流入19.96万全国第一,长沙排第五;房价收入比倒数,贵阳7800元/㎡、长沙9600元/㎡,年轻人「买得起房,敢花钱吃」;商业环境宽松,店招想怎么挂就怎么挂,北上广查得严的「违规店招」,在这里「随便批」;流量更不缺——黔灵山的马喽撑起旅游半边天,青云市集成了「贵阳版黄兴广场」。
但贵阳比长沙更「野」:它没有芒果台的流量,但有「本味的力量」;没有茶颜悦色的「标准化」,但有「去茶山」的「土味高级感」——去茶山上海首店日出4000杯,大胖刘烙锅北京五道口店排5000桌,乔治队长去上海「卷」出了名声。这些「走出去」的品牌,正在破解「贵州菜省内土、省外高级」的难题。
06.贵州菜的未来,在「本味」里,也在「野心」间贵州菜火了,但本土品牌没吃到多少红利——东北人在深圳卖贵州烧烤,重庆人在成都卖花溪牛肉粉,北上广的「贵州bistro」是武汉品牌。不是贵州人没能力,是「安逸」惯了——但现在变了:去茶山、大胖刘、乔治队长开始「闯出去」,它们在「保留烟火气」和「工业化」之间找平衡,在「本土味」和「全国化」之间做文章。
网红易逝,长红难守。贵州菜的「长红密码」,从来不是「跟风做网红」,而是「守住本味,再扩野心」——酸汤的酸、烙锅的脆、粉面的鲜,是刻在基因里的「根」;走出去的品牌、标准化的供应链、会讲故事的营销,是「枝」。只有「根扎得深,枝长得高」,贵州菜才能从「网红」变「长红」。
警示金句:「网红是流量给的,长红是本味赢的——贵州菜的未来,在锅里,也在心里。」
发布于:广东省广源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