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鲁迅夹烟”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的。
估计连鲁迅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因为抽烟照而碍别人的眼。
真的想不明白,吸烟究竟是招谁惹谁了?
在浙江绍兴的鲁迅纪念馆外,有一面特别的墙画,上面画着鲁迅先生夹着香烟的形象。这墙画打从 2003 年设立起,就成了游客们来绍兴必打卡的热门景点,大家还喜欢跟它拍些有趣的互动照片,比如假装给鲁迅点烟啥的。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幅充满历史韵味和艺术感的墙画,最近竟被人投诉了。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孙女士,她自称是控烟志愿者,平常老关注公共场所禁烟这些事儿。
展开剩余84%在 8 月 22 号的时候,孙女士通过 “浙里办” 平台,向有关部门投诉了这面鲁迅夹烟的墙画。她觉得,这墙画展示的是鲁迅在公共场合吸烟的样子,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会诱导青少年去吸烟呢。更离谱的是,她还给出了修改意见,建议把鲁迅夹烟的形象改成右手握拳伏案的样子,说这样能传递正能量。
你说这事儿奇不奇怪?
孙女士这投诉一提交,立马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好多媒体都报道了,网上瞬间炸开了锅。
一开始,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回复说:鲁迅故里景区归市文旅集团管,让孙女士直接向市文旅集团反映。
而绍兴文旅集团这边呢,一开始有工作人员说考虑整改,结果这话一传出,网友们可不干了,全国各地的电话都打到文旅部门去了,大家纷纷表态,希望能保留这幅墙画。
在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中,文旅部门很快调整了立场。
8 月 25 号,绍兴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大家一致认为这墙画反映的是历史客观现实,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盲目做决策。
而且,绍兴鲁迅纪念馆也在当天晚上发布了回应,说鲁迅故里景区一直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会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心中已经形成的既有形象。
不仅如此,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也站出来发声了,明确反对有人借着这个形象在网络上炒作。
研究会的秘书长卓光平强调,这墙画呈现的是 “生活化的鲁迅”,特别受大众认可和喜爱。以前大家印象里的鲁迅,总是 “头发如钢钉、笔如匕首”,战斗气息十足的样子,而这夹烟的形象,让鲁迅显得更贴近普通人,让人觉得亲切,符合大家对 “生活化鲁迅” 的认知。抽烟这个行为,通常和沉思、思考联系在一起,正好能体现鲁迅作为思想家的那种深度。我们更应该关注他深刻的思想价值,而不是只盯着这一个生活小细节。再说了,这墙画都存在几十年了,是绍兴鲁迅故里的标志性场景,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要是仅仅因为一个动作引发了点争议,就把它拆除或者改掉,那既不尊重历史,也对艺术作品缺乏包容,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的。
这事儿到这儿还没完,网友们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就开始深挖孙女士的背景。这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
原来,孙女士可不光投诉了这墙画,她还投诉过地铁站工作人员在站台上抽烟,理由是怕影响轨道正常行驶;还以 “为孩子好” 为由,举报过多部影视作品,要求下架。
更让人起疑的是,网友发现她在网上大力宣传 “尼古丁袋子”,个人简介里还明明白白写着 “目标是烟草、电子烟 out,只能用尼古丁袋”。这么一看,她频繁投诉控烟的事儿,很可能是借着公益的幌子,想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谋取商业利益呢。
这么一来,大家对她投诉鲁迅夹烟墙画的动机,就更怀疑了,觉得她根本不是单纯为了青少年健康着想,而是另有目的。
甚至还有一些网友开始怀疑这背后会不会有境外的势力在有意的操控,从而引起民愤。
其实,这事儿并不是个例。在生活中,类似这种过度投诉、上纲上线的事儿还真不少。
就拿之前抵制电影《731》和《南京照相馆》来说,抵制的理由是电影场面血腥,怕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影响不好。
还有投诉高铁站台工作人员吸烟的,说工作人员知法犯法,没起到好榜样作用,要求全面禁烟。这些事儿看似是在维护公共利益,可实际上,很多都是有些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过度解读,甚至故意挑刺。
就像这次鲁迅夹烟墙画的事儿,鲁迅先生抽烟是历史事实,他的很多照片里都能看到他夹着烟,这已经是他形象的一部分了。用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人物,还想强行改变已经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人民日报针对这件事也发表了看法,提出要: “尊重鲁迅本人、尊重历史事实、尊重艺术呈现”。
这话说得太对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可不是能随便改的,不能让它成为某些人博眼球、谋私利的工具。鲁迅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社会深刻的洞察和批判精神,在于他用文字唤醒民众的力量,而不是在于他抽不抽烟。我们应该从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和传承鲁迅的精神,而不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结,甚至搞出一些荒谬的举动。
多一些包容,少一点矫情,这种惹众怒的投诉,很有可能让自己面临“社死”的边缘。
不知道大家对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聊聊。
发布于:江苏省广源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