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与以往贴息政策重点支持投资端、供给端不同,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针对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政策,被媒体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又一“国补”。
“双贴息”政策,聚焦民生刚需,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在个人消费方面,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在服务业经营主体方面,主要针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等8类消费领域,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双贴息”齐发,如同双轮驱动,通过财政金融协同,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活力。据悉,如果按照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块钱的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块钱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是消费领域服务业的供给,可见其“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既重力度,更有温度。从需求端看,新政直击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痛点。通过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人能以更低门槛享受优质养老、教育、医疗、装修等服务。且此次贴息资金由相关贷款经办机构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无需额外申请,有利于提升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消费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既是减负,也是添柴。从供给端看,新政瞄准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当前,消费需求日益多元,但托育“一位难求”、养老“一床难求”等问题仍存,中高端服务供给亟待提升。通过贴息降低中小微服务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活力,鼓励其拓展服务场景、提升品质。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超1300万户,创业热潮叠加政策红利,将助力这些企业更有奔头、更有底气。
可以说,新政不仅回应了当前扩内需的紧迫需求,更着眼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布局。也正因此,政策的落地不仅要“快”而“准”,更要“稳”而“久”。一方面,要坚持“简便易行”,不设繁琐门槛,不搞复杂流程,让政策红利直达基层末梢。针对个人消费,应优化金融场景布局,满足差异化、多层次需求;针对服务业主体,尤其要聚焦中小微企业,主动对接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必须“守牢底线”,在降低消费门槛的同时,严防诱导消费、过度负债等风险,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监管,确保每一分贴息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服务于民生改善与实体发展。
老百姓的“购物车”里,装着的不只是商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信心。把中央政策落实落细,助力消费升级与服务业焕新。当金融活水通过贴息管道精准注入消费末梢,消费脉搏必将更加有力跳动,有效提升生活品质,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朱浙萍)
广源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